声乐歌剧系举办“民歌讲唱:声乐作品分析与实践专题课程教学汇报”
2023年1月15日晚,由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理论教研室主办的“民歌讲唱会”在线上举行。这也是声乐歌剧系研究生一年级“声乐作品分析与实践专题——中国民歌”课程的一次教学汇报会。
讲唱会由该课程授课教师、声乐歌剧系党总支书记、博士生导师张天彤教授担任指导教师,声乐歌剧系理论教研室主任徐天祥博士、声乐歌剧系2022级中国声乐方向研究生苏静敏担任主持。授课班级全体学生以及校外多地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共计70余人在线上参加了讲唱会。讲唱会上,7位同学以边讲边唱的形式分享了9首民歌,同学们以理论与实践、学术与舞台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展示,受到与会老师和同学的充分肯定。
民歌课是声乐歌剧系在研究生层面设置的实践类必修课,开设近四年来,得到了学校研究生院和声乐歌剧系领导的大力支持。2022年秋季学期,研究生院重新进行课程群梳理,将中国民歌课程调至“声乐作品分析与实践专题”中,继续面向全系硕博士研究生以及部分其他专业博士生和高访学者开放授课。由于疫情的原因,本学期课程只有为时一周是针对部分返校学生进行的线下授课,其余课程全部线上完成。为进一步鼓励学生们通过唱民歌来感受传统、认识传统,进而去热爱传统、弘扬传统,同时也为了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大提升,讲唱会以讲唱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汇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对课程成果的汇总展示。
本次讲唱会上,来自2022级美声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佳乐以《鄂呼兰德呼兰》《鄂伦春小唱》《忠实的心想念你》为例,讲解演唱了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民歌,展示了她掌握多种语言的能力;2022级中国声乐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郝君波分享了山西河曲民歌《大红公鸡毛腿腿》,他清晰地交代了此歌的来龙去脉,并从演唱者和男性视角,富有逻辑的从调式结构、方言土语、唱词内容、情感处理等方面进行讲述,既有新意又有深度;2022级中国声乐方向硕士研究生郭文正以《桃花红杏花白》为例,生动地从中国声乐演唱角度谈歌唱中的语言和舞台的表现力问题;2022级中国声乐方向硕士研究生李民以《捡棉花》为例,对冀东民歌艺术特色、演唱技巧等进行了全面丰富的讲解,示范演唱有滋有味;2022级中国声乐方向硕士研究生苏静敏以徽州摇篮曲《磨米磨麦》为例,表达对家乡的歌的含义有了不同层次的深刻理解,并从局内人的角度阐释了传统民歌的舞台呈现;2022级音乐学系中国声乐艺术研究方向博士生路艳,以河曲民歌《红嘴唇唇一笑扰乱哥哥的心》为例,谈民歌演唱风格的要点把握,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深度阐释,从情感、韵味、字音等方面结合作品进行具体分析,讲解精准演唱到位,引经据典、环环相扣,既具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演唱的生动性;2022级音乐学系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方向博士生刘卫以布里亚特蒙古族民歌《小草》为例,围绕中国布里亚特蒙古族的人口由来和分布,从音乐学专业角度对该曲进行了讲解和范唱,挖掘这首歌背后的内涵和美学价值。
整场讲唱会的9首曲目没有局限于课堂,还是对课堂学习的拓展和延伸,这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讲唱会让与会者感到新颖的同时仍觉意犹未尽。徐天祥老师对同学们给予高度评价,他强调:“好的课堂对同学们音乐的学习和人生道路的影响是深远的,希望同学们扎根中华大地,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建立学术研究的立足点和声乐表演的制高点。”
讲唱会最后,指导教师张天彤针对每个汇报同学进行精细全面的点评,为每位同学提出了针对性的宝贵建议以及拓展学习的期许。她为大家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人文学科的探究,提升理论素养,在学理上有意识锻炼自己具有“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的思维模式;二是在对待民间唱法上,尤其是民间的一些特殊唱法上要不断精细研究;三是要在民歌的舞台化方面多动脑筋,多探索、多实践,让传统民歌在声乐艺术舞台上以更加符合当代人审美标准加以呈现,使其更加富有艺术生命力;四是希望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不仅仅了解民歌背后的故事,还要善于从不同角度继续挖掘出民歌背后的新材料。
带着沉甸甸的收获,本学期“声乐作品分析与实践专题——中国民歌”课程以成功举办讲唱会的形式完美收官。通过线上的交流学习,同学们在假期中可以继续沉淀,深入探索、不断思考,努力成长为为人民而歌的优秀艺术人才。
作者:苏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