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31
来源:作曲系 作者:高缨、童颖
作曲系举办作曲家讲坛第77期主题讲座
时间:2022-03-31
来源:作曲系 作者:高缨、童颖
2022年3月30日下午,我校作曲系第77期“作曲家讲坛”邀请中国音乐界德高望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樊祖荫教授,在教学楼403教室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奉五声’与‘变五声’——‘二变之音’的作用”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作曲系主任高缨教授主持。
樊祖荫教授首先介绍了传统乐学中“二变之音”在实际音乐作品中的基本运用方式及不同作用,强调作曲技术理论研究与音乐学理论研究之间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多个旋律片段的演奏与分析,将“二变之音”视为偏音的“奉五声”对“五声正音”所起的装饰性作用与“变五声”赋予“二变之音”兼具另一宫系“五声正音”之意义,从而扩展宫系的五声音阶的运用方法。
随后,樊祖荫教授进一步对“变五声”的各个用法进行详解。通过对京剧《玉堂春》唱段、安徽泗州戏的一段过门以及黄虎威先生创作的女中音独唱《月光摇篮曲》三个经典谱例的分析来说明“变五声”与“综合调式性七声音阶”的运用方法;接下来,通过对陈怡的《中国古诗五首—登鹳雀楼》片段分析来说明作曲家是如何通过“变五声”与“混合九声音阶”的运用来实现调式交替的目的;通过对福建南音《陈三五娘》中的一段散曲唱腔《因送哥嫂》和黎英海先生创作的《唐诗三首—春晓》的分析来说明“变五声”与多重大三度并置的运用方法;通过对高为杰《钢琴小协奏曲》第一乐章“乡愁”中的片段进行分析来说明调性扩张与综合调式性七声音阶手法在旋律进行中相结合的运用方法。
讲座的最后,樊祖荫教授就“二变之音”的两种作用做了分析与归纳,重点放在“变五声”的阐述上。强调“变五声”的运用,扩展了宫系,变换了调性色彩,并为调领域的进一步扩大创造了条件。它不仅在传统音乐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已成为当今中国音乐创作中既能保持五声性特点,又能得以开拓发展的重要方法,故而应予以特别的重视。
樊祖荫教授还就同学们提出的中国五声性音乐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同时寄语作曲系学生们要多学习我国前辈作曲家创作的优秀作品,立足传统,继而创新。本次讲座使同学们对中国传统五声性调式的相关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必将在同学们的音乐创作中产生深远影响。
樊祖荫教授是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和声学与音乐学系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双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音乐研究》与《中国音乐》编委会顾问。历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曾发表各类题材音乐作品200余首,音乐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要的著作包括:《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中国民间多声部音乐论稿》、《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歌曲写作教程》、《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写作教程》、《樊祖荫和声研究文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以及《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