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家乡的歌·中国民歌讲唱会”在梦想剧场上演
风凛冬寒,歌飘心暖。12月16日,“你我家乡的歌·中国民歌讲唱会——‘新山歌社’暨民歌课程教学汇报”在中国音乐学院梦想剧场上演。讲唱会由声乐歌剧系(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党总支主办,“百千万音乐人才培养工程”及我校音乐学系、钢琴系、教育学院、国乐系、作曲系协办。党委常委、纪委书记马春成出席讲唱会,教育学院副书记雷东霞以及声歌系、教育学院部教师参会。讲唱会邀请了“百千万音乐人才培养工程”获奖传承人、传唱者联袂出演。声歌系张天彤教授作为“新山歌社”指导教师和本科、研究生民歌课授课教师策划并担任本次讲唱会民歌讲述人。
此次讲唱会也是本学期“新山歌社”和本科、研究生民歌课的教学汇报。讲唱会共分为五个篇章:“走南闯北·入乡随俗”“广袤疏阔·抱素怀朴”“鱼米丰和·人杰地灵”“石榴花开·如锦似缎”“沁人心脾·国泰民安”。
第一篇章囊括了五首脍炙人口的民歌,2022级和2023级声歌系、音乐学系学生分别演唱了重庆万州编创民歌《螃蟹调》、北京民歌《卖口香糖》、山西河曲民歌《大红公鸡毛腿腿》、陕北民歌《走西口》、东北民歌《看秧歌》。学生们把课堂上学唱的曲目在舞台上演绎,载歌载舞格外生动。演唱东北民歌的2023级声歌系美声班同学在舞台上扭起东北大秧歌,引得台下观众连连鼓掌叫好;唱《卖口香糖》的音乐学系牟州同学直接从观众席里出场,边走边吆喝、边唱边送给观众口香糖,别出心裁的设计获得了满堂喝彩。讲场会特邀山东民歌演唱家贾堂霞老师,由她带领2023级声歌系研究生共同演唱了《绣荷包》和《包楞调》,这样的传承方式令人深受触动。
第二篇章包含三首北方少数民族民歌。一曲鄂伦春族赞达仁《大兴安岭我的家》,由六项国家级及省级鄂伦春族非遗传承人关金芳老师倾情演唱。作为“百千万音乐人才培养工程”最年长者、最高成就的代表者,关金芳老师用浑厚深情的歌声唱出了北方大森林儿女的心声。“百千万音乐人才培养工程”获奖歌手格日勒赛汉来自呼伦贝尔大草原,她为大家演唱了巴尔虎长调《胡图克图姑娘之歌》。一首家喻户晓的蒙古族民歌《诺恩吉雅》,由声歌系2023级博士生张兴鑫和2022级达斡尔族硕士生佳乐共同深情演绎。
第三篇章先后展示了湖北、湖南地区的两首民歌。2023级声歌系的本科同学采用表演唱的形式演绎了湖北民歌《嗺咚嗺》,演唱的同时手拿道具模仿打麦子的场景。“嗺咚嗺,金梭,嗺咚嗺,银梭”,台上的同学领唱,台下的同学帮唱,台上台下一呼百应,仿佛置身于火热的劳动场景,现场气氛好不热烈。来自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虎行山瑶族乡白水洞村的村民陈月娥和戴田生夫妇,作为本次“百千万音乐人才培养工程”获奖代表之一,为大家带来了地地道道的“呜哇山歌”《唱的你妹怀心把子痒起来》。一曲唱罢,张天彤教授随即邀请两位老师现场为同学们教唱那句最具特色的衬词“呜哇呜哇”,一时间,梦想剧场内回荡着“呜哇呜哇”的热喊声。
第四篇章由数首南方少数民族民歌组成,包括云南白族民歌《泥鳅调》、羌族传统民歌组曲、湖南苗族民歌《苗山春》,以及编创民歌《壮族敬酒歌》。“百千万音乐人才培养工程”获奖代表——云南白族洱源县的段银聪用龙头三弦弹唱了白族民歌《泥鳅调》。张天彤教授现场邀请段老师讲解龙头三弦及其与白族民歌的关系。我校2023级声歌系羌族硕士生尔玛娜泽用羌语演唱了一组羌族民歌。“百千万音乐人才培养工程”获奖代表龙明芳在演唱前为大家直观介绍了凤凰苗族的服饰,并边讲边唱了凤凰苗族山歌的大调和小调。随后,中国乐派研究院在站博士后李清影携声歌系、教育学院本科生一道演绎了具有壮族音调特色的《壮族敬酒歌》,一曲唱罢还向听众们抛出了壮族寓意吉祥的绣球,一个个腾跃于空中的绣球,牵系着台上台下同学们对民歌的真挚情愫。在台下观众的热情欢呼下,李清影又带领全场同学一同演唱了歌曲的副歌部分,还学习了壮语“兄弟姐妹们,干杯”。
当晚最后一个篇章由一组经典永流传的《茉莉花》联唱组成。2022级声歌系本科生同学现场为大家展示的,不但有江苏的《茉莉花》,还有河南商城的《茉莉花》,以及河北与东北的《茉莉花》。张天彤教授谈到,“民歌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民歌的流变性突出地体现在时空的流变上。江苏的《茉莉花》是有文献记载的我国最早传播到世界的一首中国民歌,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茉莉花》不仅仅是江苏的《茉莉花》,还是中国的《茉莉花》,更是世界的《茉莉花》”。节目特邀“百千万音乐人才培养工程”获奖歌手——商城民歌传承人李明凤老师领唱了商城的《茉莉花》。节目最后,张天彤教授走上台前一展歌喉,带领学生们共同演唱了东北民歌《茉莉花》。讲唱会在大家的掌声和欢呼声中落下帷幕。
本次讲唱会由学生主持人的提问和张天彤教授的讲解贯穿始终,不仅有学生和非遗传承人、民歌传唱人的鲜活演唱,更有关于民歌背景知识的介绍与理论思考。这种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形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们理论和实践的双向能力。在筹备节目和排演过程中,拉近了学生们与传统的距离,加强了学生们对传统音乐的认知,让学生对民歌的理解不单停留在理论层面,还通过唱、奏、演的舞台实践,与传统音乐有了“亲密接触”。学生们身体力行地向传统学习,致敬传统。此外,全场绝大部分学生演唱的曲目是以小合唱、小组唱的形式集体呈现的,排演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们团队合作精神的过程。
讲唱会的每一个节目都充满中国元素,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展示中国丰富多样的音乐传统和魅力,深刻地体现了把非遗传承人“请进来”的重要意义。非遗传承人将优秀的民间音乐带进校园授予学生,使民间音乐文化能够在高校得以专业化传承。这种活态化传承对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讲好非遗音乐故事,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增强中国音乐文化的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的意义深远且重大。
来源:声乐歌剧系 作者:黄馨瑶 刘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