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歌剧专业学生在多场重大音乐会中表现卓越
近日,声乐歌剧系学子在校内多场音乐会上表现卓越。这一系列音乐会不仅展示了声乐歌剧系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艺术才华,更体现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与担当。他们用自己的音乐,为中俄文化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场视听盛宴,让人们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
“青春之友·乐享未来”中俄青年音乐会精彩上演
4月25日,为庆祝中俄建交75周年及中俄文化年,“青春之友·乐享未来”中俄青年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精彩上演。本场音乐会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指导,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和中国音乐学院联合主办,中国音乐学院艺术实践中心承办。
本场音乐会由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顾晓丹与对外经贸大学俄籍留学生廉宗硕担任主持人。俄罗斯驻华使馆外交官、各界人士、留学生代表,北京市对外友协理事代表、中国音乐学院师生代表等500余人观看了演出。音乐会包含“民族记忆的音符”“乐器的对话”和“中俄友谊长存”三个篇章,来自中俄两国的青年艺术家们以音乐为纽带,讲述两国文化交流情谊,为现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中俄音乐文化盛宴。
第一篇章“民族记忆的音符”由我系在读博士生、中国铁路文工团独唱演员吉天带来的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拉开帷幕。吉天高亢嘹亮的音色迅速把观众带入山西太行山脉的崇山峻岭之间。简洁明快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使得这首扎根于土地的山西左权开花调淋漓尽致地诉出缠绵爱意。
在读博士生向安怡演唱由艺术实践中心创作部负责人、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胡廷江改编自哈萨克民歌的《玛依拉变奏曲》,以精湛的花腔在三次变奏中将这首歌曲推向了高潮,生动地呈现出时而活泼时而柔情委婉的少女形象。
《什刹海,心灵的恋歌》由李琳副教授及其琳琅芳华团队演唱,极具“老北京情怀”。李琳以轻快的节奏和流畅的旋律,让听众仿佛置身于什刹海湖畔,感受波光粼粼的美好景象。
赵云红教授演唱的《波列罗》则是一首极具俄罗斯民族特色的作品。赵云红以兼具力量与柔情的声线和丰沛的情感将歌曲演绎得淋漓尽致,无论是低声区的深情款款,还是高音区的激情四溢,都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
本场中俄青年音乐会展现了音乐交融之美,更见证了中俄两国文化互鉴之深。音乐作为一种无国界的语言,在这场盛会中发挥了其独特的魅力,进一步促进了中俄两国青年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艺术合作,加深了两国青年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为两国友好发展注入新活力。
“‘博学 绽放’——国音情 中国心”博士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艺术实践音乐会
4月29日,由中国音乐学院党委研工部、研究生院主办的“博学 绽放”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艺术实践音乐会第四期——“国音情 中国心”在国音堂音乐厅上演。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践行者”,参与演出的8位博士研究生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文化、青年等重要论述为导语,结合个人学习、工作、生活、成长等经历,携“我的故事”及“中国作品”先后登台,倾心分享、精彩演绎。音乐会以“聆听经典语录 讲好我的故事 演好中国作品”为基本主线,以“导语——我的故事——作品”为呈现方式,为广大青年学生开设了一堂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一代“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经典语录的生动思政教育实践课。
2023级博士研究生张兴鑫(中共党员)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他分享了在导师鼓励下,不断打破与重塑自我、坚毅追梦的历程。他带来的陕北民歌《摇三摆》,表现了居住在黄土高原上的陕北人民的纯真与质朴,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他的歌声悠扬质朴、热情奔放,富有浓郁的风格性与感染力。
2023级博士研究生袁野(中共党员)分享了她本科时就种下了一颗圆梦金钟的种子,十余年中百折不挠,不断挑战自我,敢做梦、不怕输,最终捧得金钟奖的故事。荣耀时刻的背后,是她愚公移山的志气;聚光灯下的载誉,是她滴水穿石的毅力。她演绎的《沂蒙山,永远的爹娘》,唱出了军民鱼水交融的沂蒙精神,展现了先辈们坚贞不屈、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将现场的气氛和情绪激荡至高潮,掌声雷动、欢呼鹊起。
2023级博士研究生李扬。他分享了自己从摇滚少年到文工团职业歌唱演员,最后勇夺中国音乐金钟之冠的故事。在青春赛道,他奋力奔跑,跑出最好的成绩,成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他以热情奔放,豪迈洒脱的歌声动情演绎《北京颂歌》, “我们的红心和你一起跳动,我们的热血和你一起沸腾”,抒发了对伟大祖国母亲的赤诚热爱,展现了中华民族英勇顽强的革命斗志和建设情怀。青春的魅力、爱国的情怀感染了整个音乐厅,现场的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
一个国家的进步,镌刻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国音情,中国心”,寄托了国音学子的殷殷爱校之情,拳拳爱国之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音乐会暨“音乐厅里的思政课”
在“5·6民族团结日”来临之际,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在师生中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2024年5月6日晚,中国音乐学院党委在国音堂音乐厅举办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音乐会暨“音乐厅里的思政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音乐会由声乐歌剧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天彤担任主讲。她为现场观众讲解了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分布形成的原因以及我校招收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的情况。演出过程中,张天彤教授穿插讲解了各首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所属民族的基本情况、该民族音乐特点和表演特色、作品创作表达的文化价值等,她尤其还结合我校学科建设实际情况,介绍了学校在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同时,还将少数民族音乐纳入各专业教学计划,让汉族学生也学习少数民族音乐的双向奔赴的音乐教育教学特色。
首先是五首来自不同民族的民歌联唱。哈萨克族民歌《金色的阿勒泰》由2023级声乐歌剧系在读硕士研究生高沙尔(哈萨克族)演唱,她以绵长的拖腔表现出哈萨克族人民勤劳淳朴、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达斡尔族民歌《想念救星毛主席》由2022级声乐歌剧系在读硕士研究生佳乐(达斡尔族)演唱,高亢悠扬的歌声中尽显达斡尔族人民对人民领袖毛主席的赞美与歌颂;新疆民歌《毛主席的恩情唱不完》由2021级声乐歌剧系本科生尼尕尔(维吾尔族)演唱,她以活泼细腻的歌声,以热情洋溢的律动抒发了维吾尔族人民对毛主席的感激之情;羌族民歌《郎巴》由2023级声乐歌剧系在读硕士研究生尔玛娜泽(羌族)演唱,她以独特的音色与润腔表现了羌族姑娘的质朴与美丽;侗族民歌《唱支侗族山歌给党听》由侗族山歌传承人、我校“新山歌社”特约授课教师吴世滔(侗族)演唱,他豪迈激昂、沧桑有力的歌声中表现出侗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激与歌颂。五位演唱者在演唱中均使用自己本民族语言,原汁原味地演绎了本民族音乐作品,真挚动人。最后,五位演唱者用汉语献上一曲《唱支山歌给党听》,全场观众与演唱者一起互动,一道拍手击打着节拍,热情的氛围洋溢在场内。
《芦笙场上》由2023级声乐歌剧系在读硕士研究生安冉(蒙古族)携手声乐歌剧系一众学生共同演唱。她们身穿苗服,手挽着手,为我们呈现了芦笙场上苗族人民演唱多声部民歌的群像,歌声委婉流畅、细腻甜美。
彝族民歌《天上雾腾腾》由2022级声乐歌剧系在读硕士研究生阿的伍卓(彝族)演唱,她广阔悠远的嗓音与细密错落的琴声相互交织,情感真挚、细腻动人,形象地表现了彝族人民的自然居住环境以及勤劳、率真的民族性格。
藏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由2021级声乐歌剧系在读硕士研究生索郎斯基(藏族)、仁青拉初(藏族)演唱。她们的演唱清脆高亢、抒情细腻,抒发了藏族人民对毛主席的敬仰、对中国共产党的赞美。
青海花儿《雪白的鸽子》由中国音乐学院校友、青年歌唱家马小明(回族)演唱,他对乐曲首段一连串的“仓啷啷令”进行了细腻的声乐处理,嗓音醇厚,情感真挚,为这首民歌赋予了丰富的艺术内涵,表现了回族人民对于纯洁美好的无限向往。
由我校声乐歌剧系教师、男高音歌唱家薛皓垠,声乐歌剧系教师、男高音歌唱家黄训国,声乐歌剧系副教授、女高音歌唱家李琳,教育学院教师、女中音歌唱家钟丽燕共同演唱的作品《同心共筑中国梦》呼应了音乐会的主题,乐曲旋律热烈激昂、唱词情感真挚,凝聚了各民族亿万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也表现了各民族同胞凝心聚力,尽情绽放中华民族绚丽风采的精神面貌。
本场演出呈现了一场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盛宴,也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形式生动的“音乐厅里的思政课”。节目间隙,张天彤教授还和现场师生互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知识竞赛”问答,现场观众积极抢答,气氛热烈。
图文来源:党委研工部、党委统战部、思政部、艺术实践中心
文字编辑: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