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歌剧系中国声乐(民族)教研室召开2025年春季教育教学恳谈会
2025年3月26日下午,声乐歌剧系中国声乐(民族)教研室春季恳谈会在学院805教室顺利召开。系党总支书记祁占平、系主任吴碧霞教授及教研室全体教师出席会议,共商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梯队建设规划。会议由中国声乐(民族)教研室主任戴滨教授主持。
本次会议以“深化中国声乐(民族)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核心主题,围绕招生考试机制优化、教学大纲修订、人才储备模式创新及教研实践联动四大板块展开深度研讨,旨在进一步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系主任吴碧霞教授在会议初始发言强调:“民族声乐教育需坚守文化根脉,紧扣时代审美需求,以系统性改革推动人才培养从‘高原’向‘高峰’迈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的精髓,还要结合当代音乐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艺术表现力。通过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艺术市场和观众需求。
一、聚焦招生改革、夯实生源质量根基
针对本科线下招生考试的必要性与实施方案,与会教师深入剖析艺术类招考现状,一致强调线下考核在“专业适配性”评估中的核心价值。通过现场演唱、即兴表现等环节,可更精准评估考生艺术素养与潜力,为选拔具有民族声乐特质的优质生源提供保障。会议同时提出推进考试流程标准化、评委团队专业化等配套措施,确保招生工作的科学性与公正性。
雷佳教授指出:“音乐艺术的传承离不开面对面交流,线下招生是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保障,很难用其他方式替代。”
二、优化教学体系,构建动态曲目库
教研室对现行本科教学大纲的曲目设置进行了系统性评估,从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三个维度提出优化方案。会议明确,需结合学科前沿动态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增设反映新时代文化精神的原创作品,并建立“动态调整、多元融合”的曲目更新机制,强化传统经典与现当代作品的协同教学。
曲学选教授强调:“教材完善是学科发展的根基,应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但因材施教并不是无章可循,“章”是曲目的罗列和斟酌。”
何鹏飞教授进一步补充,需厘清艺术歌曲与古诗词歌曲的界定标准,为动态曲目库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三、创新人才储备,贯通培养全链条
会议重点探讨了民族声乐专业人才梯队建设的战略路径,提出以“本硕贯通培养”为核心,优化优质生源留校(保研)衔接机制。通过推行导师制、艺术实践学分制等创新举措,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为高水平声乐人才储备提供可持续支撑。
李琳副教授表示,关于民族声乐专业人才梯队的建设,策略思考,需思考可行性和不可行性。我们先行的奖励机制不够完善,如何激励学生在基础培养方案努力向高阶冲刺。
曲丹副教授建议:“开放大学期中、期末考试观摩通道,为附中学生树立榜样,营造良性互动的学习氛围。”
黄训国教授则提出,需加强师资力量储备。通过全校性公开选拔活动开放观摩,发挥优秀人才的示范激励作用。
董华教授表示,学生上课时间零散,没有整体的时间静听课、上课,导致老师会不断重复同样的问题,对我们人才培养不利。
四、教研联动实践,构建开放课堂生态
此外,教研室就本学期“流动公开课”实施方案达成共识,计划通过跨年级示范教学、校内外专家联合点评等形式,构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开放性课堂生态,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与学术影响力。
戴滨教授指出:“开放课堂不仅是教学成果的展示平台,更是教师交流互鉴、资源共享的重要载体。也是为同学们提供资源的一个开放性平台。希望跟同事们能够有所交流,有所沟通,在沟通当中互相碰撞。”
会议最后,戴滨教授对本次恳谈会进行总结,感谢各位老师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在本次会议上的发声。这么多声音的汇聚让中国声乐(民族)教研室在未来更有目标、更凝聚的完成教学任务。
系党总支书记祁占平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恳谈会通过思想碰撞与务实研讨,达到了恳谈交流的目的,搭建了教研活动的优质平台,充分体现了各位老师对中国声乐人才培养的赤诚之心。希望各位老师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抓手,为文化强国建设培育更多德艺兼备的声乐人才。
此次恳谈会为声乐歌剧系新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明确了方向。相关改革方案将在新学期逐步落地实施。以扎实有效的师德工作举措,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推进“双一流”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贡献力量。